克己复礼《论语》选读释题: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背诵句子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3·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推崇的是周礼。礼与仁的关系。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仁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与孝的关系。孝悌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也看作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克己:12·1•崇古:3·14、7·5•秩序:3·1、6·25、12、11•道:16·2•正名:13·3•孝悌:1·2、2·8•报恩:17·21•崇乐尚仁:17·11、3·3三、章节梳理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本章内容是克己。【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提问:1、礼与仁的关系怎样?2、实践“仁”的内容?成语: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都合乎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要义:要约束自己(克己)•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已经崩坏的、但曾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周礼,是孔子赞美西周、并力图重振西周文化的雄心壮志之一。•道德的修炼确实需要对人欲望进行必要的节制,但不能过分。道德也确实要求一定程度的纯洁,但更不能过分。因为对人作过分的道德纯洁要求,便会演变成对人性的戕害。孔子对颜回所作的要求似乎过分了。可怜的颜回虔诚地照此去做,一直到贫病而死。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本章内容是崇古(推崇周礼)。【评析】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提问:1、孔子为什么要提出复周礼?(《五年高考》P192)2、周礼的内容是什么?(《五年高考》P192)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本章内容是崇古(推崇周礼)。【评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