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以下三种情况: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使宾语变成用作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这个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如:“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舍”,属于使宾语发生与这个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是“使……住在旅馆”。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句中主语“诸侯”由于害怕秦国过于强大而威胁到自己,所以采用“会盟而谋”的方式希望能使“秦”由强变弱。“弱”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千古贤相——管仲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激烈。周王室衰微,诸侯壮大,周王室以血缘宗法制度维系的统治出现了崩溃趋势。在残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对内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的南侵。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管仲破厚葬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等于侮辱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崇尚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1.主要内容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叙述了鲍叔牙举荐管仲,管仲任政相齐、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故事,表现了管仲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施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也表现了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2.结构思路1.本文是司马迁为管仲作传,为什么文中用相当篇幅写鲍叔牙呢?【探究交流】写鲍叔牙是为了衬托管仲的贤能。管仲回顾与鲍叔牙长期交往的情形,管仲有如此多的缺点而鲍叔牙始终不以为意,可见管仲之“贤”已经远远掩盖了他身上的所有不足。足见其人格魅力。鲍叔牙形象的意义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一句透露出司马迁的什么心情?鲍叔牙的形象之于司马迁有何意义?【探究交流】写此传,司马迁想到自己的不幸,痛彻心扉,撕心裂肺。清代李晓芳在其《读史管记》中有:“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赞美)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从中,我们可体会出司马迁渴觅知音之意。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之“谋”,具体有哪些?【探究交流】有“富国强兵”“顺民心”“上下相亲”的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改革。管仲从政取得极大成功的原因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义是“顺民心”;顺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顺民欲、足民欲。欲望之于民,是根本,满足民的根本性欲望,是顺从民的本性与意愿;只有顺从了民的本性与意愿,人民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