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学国学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评说】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评说】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一、作者名片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两部史学巨著。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二、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时,郑没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出兵助楚,但以楚失败告终,后郑虽然想与晋结好,但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是因为他们都要争夺霸权,晋发动对郑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联合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三、文学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类记载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讲述。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识记字音1.单音字氾.南()佚.之狐()夜缒.()阙.秦()共.其乏困()戍.之()杞.子()逢.孙()2.多音字薄()薄脆()浅薄()薄荷朝()朝阳()朝拜济()济南()周济与()参与()失其所与答案:1.fányìzhuìquēɡōnɡshùqǐpánɡ2.báo/bó/bòzhāo/cháojǐ/jìyù/yǔ二、按拼音填字组词()quē秦()乐què()亡郑以péi邻()péi偿()péi育()bèi道而行()王hóu()等hòu()出bǎn社()木bǎn()木bǎn画答案:阙/阕陪/赔/培/倍侯/候版/板/版第1、2段重点词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若.使烛之武见秦军()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7.今急而.求子()8.是.寡人之过也()答案:1.因为;对2.从属二主3.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4.假如5.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