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解析“湃”读pài。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绮.窗(qǐ)搭讪.(shàn)烙.印(lào)酒阑灯灺.(xiè)B.侘傺.(chì)低徊.(huí)缔.造(dì)方兴未艾.(ài)C.桑梓.(zǐ)发轫.(rèn)澎湃.(bài)翘.首神州(qiáo)D.翰苑.(yuàn)田塍.(chénɡ)蕞.尔(zuì)铩.羽而归(shā)C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惦念情结濡染留恋忘返B.眉梢纹身串演返本归元C.欷歔饮啜慰藉融会交流D.悠邈实惠革职悲欢离和解析A项恋—连;B项纹—文;D项和—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B.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C.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D.在最近几场的篮球比赛中,他们发挥失常,几乎每场都铩羽而归....。解析“功败垂成”指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与语境不合。C4.本文引用较多,下面是涉及引用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B.“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C.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D.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解析D项虽是原文中的语句,但确实有错误。第一,“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因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不属于“千古美谈”之列。第二,由于三处引用是并列的,前面已用了两个分号,那么“都是千古美谈”之前的逗号应改为冒号,以示总结;不然,“都是千古美谈”只能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答案D5.填充下列横线上所空缺的名言名句。(3分,每处0.5分)①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明·汤显祖《牡丹亭》)②只应守寂寞,____________。(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每逢佳节倍思亲赏心乐事谁家院还掩故园扉采菊东篱下③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家人》)暧暧远人村岂因祸福避趋之二、文本阅读(25分)阅读《乡土情结》全文,回答6~9题。6.文章开头引用王维的诗有什么作用?接着又化用或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其意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因为这首诗是抒写思乡之情的,文章以此为引子,很自然地引出“乡土情结”的话题;同时又具有文学色彩。②意图:想说明思乡之情不因空间的辽阔和时间的久远而淡化。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在内容上恰到好处地为主旨服务。7.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的花纹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作用。8.文章开头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试结合文中第四自然段分析一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文章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一旦离开乡土,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从游子“失意”的角度突出了“家”的分量、价值和地位。只有极少数极个别的人,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这是从“得意”的角度写“家”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价值和地位。(4分)②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面上是劝告年轻人多流连他乡光景,到老再叶落归根,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