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宇宙的未来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作者背景】顾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二年(757)登进士第。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隐居茅山。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奢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滥觞。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祟。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的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顾况主张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主旨感悟】这首诗前两句先写杜鹃啼血的悲情;后两句则说明如果所有冤魂都化做子规的话,人间冤魂将无处安息。全诗意在表明人世间的冤魂何其多。委婉地指明世道的不公、受冤普遍的社会现实,很有批判力量。【艺术鉴赏】表达含蓄,讽喻有力。这首诗意在指明人世间的冤魂太多,批判不公正的黑暗现实,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借助“杜鹃啼血”这一形象,通过子规将无处安息来委婉地表达出来,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这样写比直接批判更加发人深省,更加有力量。(201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