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的形势高峻、气象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之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及傲世情怀。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文章的内在思路:先写自己由于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几乎走遍永州山水,但没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在此铺垫之下,发现了与众不同的西山,然后写西山的卓尔不群,最后写自己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沉醉于自然之中。主题1:体会作者身处逆境时的思想感情1.认真阅读全文,请同学们用有关语句说明柳宗元看到的西山有什么特点。明确:(1)险:(过、缘、斫、焚)(2)高:(皆在衽席之下)(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4)独立:(不与培为类)2.阅读全文,探讨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明确: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明确: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主题2:理解比照映衬的修辞手法1.作者在写西山之景时,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是从多角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请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明确:(1)这是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2)如作者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衬其异,写登西山时感其高险难测,云天相连,衬其险峻,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又写“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再衬其高,最后写“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突出了西山高峻峭拔之貌,也写出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人格。2.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自己满酌而醉,试分析作者所用的手法及作用。明确:第一次写往日游览,因生活单调,内心苦闷抑郁而醉;第二次则是西山之游,作者因心中从未有过的快感而醉。一次是“愁而醉”,一次是“喜而醉”,前后比照,更突出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一位酷爱书画的年轻人欲拜在一位知名的书画大师的门下,他带着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画成的自以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