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韩愈特别说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基本了解全文内容以及深切体会作者沉痛真挚的情感。2、通过活动,训练辨别及筛选信息的能力。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1、闻汝丧(sàng)2、及长(zhǎng)3、不省(xǐng)4、所怙(hù)5、兄殁(mò)南方6、省(xǐng)坟墓7、归取其孥(nú)8、丞相薨(hōng)9、汝遽(jù)去10、佐戎(róng)徐州11、万乘(shèng)之公12、相殒(yǔn)其生13、窆(biǎn)不临其穴14、尚飨(xiǎng)生字注音:1、远具时羞,告汝之灵2、两世一身,形单影只3、三会三别,抱憾终身4、书言遗憾,孰料相反5、恍然若梦,神明难测6、未老先衰,从汝而死7、后嗣未立,悲哉哀哉8、病因探究,仍不愿信9、死期难明,恍惚难解10、无奈接受,料理后事11、无限哀痛,吊慰遗孤12、言尽意续,呜呼尚飨全文内容梳理总体介绍:叙写——家庭身世,生活琐事抒写——无限哀痛,人生疑虑家族之凋落死者之早夭己身之先衰天理神明生死之数后嗣成立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二郎的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死别的哀痛。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流出.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5自然段。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祭文的特点:1、内容上,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2、形式上,以骈体文为多。本祭文的特点:1、内容上,记叙家常琐事,表现密切关系,抒写无限哀痛,表达骨肉亲情。2、形式上,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古人评价:◆清代古文家刘大魁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开辟后世祭文新径,如:归有光的《项脊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