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陆羽介绍•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后来在师父的强迫下学佛经,一无所成,一心向儒,师父惩罚他改正也没用,后逃出佛门,学习演戏,受人常识。对小孩子读书情有独钟,师傅极力想灭之,但无果。后隐居山中,力著《茶经》,足迹踏遍山山水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独来独往。如仙若神。著作很多,但传世甚少。•《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罍léi:一种盛酒器具,形状像壶。)•生字生词。学习第一段•第一段,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本文开头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何用意?•作者这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表现陆羽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白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第一段分析•按传记的一般写法,开头要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名和字取白《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接着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学习第二段•第二段,写隐居苕溪的生活。第二段写了他的性格特征,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他的性格?•独来独往-----隐士风范: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里中。•洒脱不羁-----狂人性格: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号泣而归。第二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如何理解这种构思?•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说明作者志向高洁,不同流俗。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学习第三段•第三段,写寄身寺庙的经历。读完第三段你觉得有哪些细节描写给人印象深刻?•动人细节有:•接受惩罚之痛苦•学小孩读书之状学习第四段•第四段,写交接名流的情形。第四段写了与哪几个人的交往?有什么用意吗?•一个是太守李齐物•一个是礼部郎中崔国辅•给他以器重和赏识的机会,也从侧面烘托了他的少年风采。学习第五段•第五段写勤奋著述的成就。这一段先写和诗僧皎然的忘年之交,冉写自己从小爱好写作的情况,最后罗列了作者的各种作品,《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其他众多著作则反映了作者广泛的兴趣,杰山的才干。特色•1。个性突出,形象鲜明。•2。善于剪裁,详略得当。•3。语言质朴,生动形象。布置作业•写一篇自传,要求能表达出自己求学过程和感受的变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