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20世纪中国的现代乡土文学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区域特点、人文特色,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增强学生中华民族意识,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开阔学生视野,重视地域文化,了解北京文化特点,培养语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不同角度抒写热爱北京的情怀。二单元教学思路•1从总体上感悟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了解中国乡村的基本特点、村落的内部构成、中国乡村不同于外国乡村的原因,从而正确地认识乡村。农业文明中诞生的民族,人口的不流动,造成与外界的隔膜,而内部的熟人社会构成了礼俗社会,形成了民族独特的文化。•2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乡土景观轮廓,体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乡土世界的不解情缘。一方面是乡土文学的地域性、乡土性,一方面是创作中温馨地怀念和严肃地批评并存。•3研读文本,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教材,从“泛读导引”的阅读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把《乡土本色》一文作为本单元的纲领性文章•4注重拓展延伸的引导,在现有情况下,切实落实“选修”,根据我们现有的实际情况:有教材方面的,考试方面的,学生方面的等等,决定了我们的“选修”的意义是有一定限制的。在拓展延伸上,既注重学生兴趣体现自主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体现主导性。•5写作•写作训练从段落练习到篇章练习,从不同角度,抒写热爱故土的情怀。•《城市的气味》《乡土情结》《书评》《北京的符号》等三本单元教学设计•乡土本色费孝通•(一)《乡土本色》要点研读•1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费孝通(1910~2005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江苏吴江人。4岁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并获取公费留学资格。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它分析了中国人乡土情结产生的历史、表现和形成原因,分析了这种乡土情结产生之初的必然与今日对族群发展的束缚。它可以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挽歌情怀作一诠释。•梳理结构一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二2—6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看,乡土社会的乡土性。三(7—17)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对外以聚居社区村落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隔膜的,而对内则是人人之间皆共享的“熟悉”。1你从课文中能够看出“土”字与乡下人有些怎样的联系?课文研读与讨论2费孝通先生在第二段一开始提出“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好”。“藐视”这个词的确道出了相当多的人对乡下土气的态度,那么,字里行间,费孝通先生对带着“土气”的乡下人的态度如何?3乡下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模式。他们的聚集方式、聚集原因及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各是怎样的?4农村的“熟人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5乡土中有文学,文学中有乡土的特点是怎样体现的?乡土文学的特点•基层性•地域性•抒情性•时代性《乡土中国》名句摘录•(1)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2)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3)中国:从己推人——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差序格局]•(4)中国“家庭”的概念是无限扩展的,父子是主轴,西洋则反,以夫妻为主轴•(5)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无治而治”《乡土中国》名句摘录•(6)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