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作者生平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數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褒禅山华阳洞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褒。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夭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后洞慧空禅院前洞东行5里翻过一座小山说山识碑说山识碑慧空禅院华阳洞仆碑(识谬)慧空禅院华阳洞仆碑(识谬)考据考据探幽记游探幽记游前洞后洞奇观(悔随)前洞后洞奇观(悔随)践行践行感事言志感事言志古人:观,往往有得思深无不在古人:观,往往有得思深无不在(我):观,在于险远尽志以无悔(我):观,在于险远尽志以无悔顿悟顿悟识,后世之谬深识,后世之谬深思而慎取思而慎取补记作结补记作结四人同游四人同游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志无力有志有力而无物不能不能志力物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那,指褒死时那,指禅院它,仆碑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这,指褒禅山自己他们,指古人难道知识积累知识积累1、以故1、以故其其后名之曰——后名之曰——2、距2、距其其院东五里——院东五里——3、独3、独其其为文犹可识——为文犹可识——4、问4、问其其深,则深,则其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5、盖其其又深,则又深,则其其至又加少矣——至又加少矣——6、以6、以其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7、其其孰能讥之乎?——孰能讥之乎?——8、而余亦悔8、而余亦悔其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9、既、既其其出——出——1010、视、视其其左右——左右——1111、谬、谬其其传——传——1212、咎、咎其其欲出者——欲出者——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它(代仆碑)。代词,它(代仆碑)。前“其”:代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