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余光中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原籍福建永春。生于重阳节,故自称“茱萸的孩子”。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从母亲到外遇》)作者简介•“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浏览全文,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海:山:霞:烟:风:玄奥浩淼碧蓝寂静禅幽天籁变幻莫测色彩艳丽弥漫朦胧如登仙境呼啸急劲思考•1、作者既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山居环境的优美,那么这是不是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明确:不是•2、那么,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是什么呢?•明确:“人为的骚音”思考•3、“人为的骚音”指什么?心动而神往“人为的骚音”说明了什么?•明确:“人为的骚音”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等隆隆的声音,声音杂乱。但发声的火车或来自大陆故乡,或开往大陆故乡。对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那声音是故乡的呼唤,因此作者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思考•4、如何理解“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明确: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代表作《七哀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依荆州刘表,不为重用,偶登当阳县(在今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他去国怀乡乱离飘零的惆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王粲登楼”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之情。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情。北望(余光中)一抬头就照面苍苍的山咫尺大陆的烟云一缕半缕总有意缭在暮暮北望的阳台那几盆海棠和仙人掌上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湘云、楚烟、山长水阔:故国山河的象征。五千载:祖国悠久的历史。八万万: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同胞。而历史,炊黄梁也无非一梦多少浪子歌哭在江湖最后总是向昆仑的荒古落下鸿蒙一丸老太阳炼不完,一炉赤霞与紫霭月,是盘古的瘦耳冷冷在天安门小小的喧哗之外俯向古神州无边的宁静夜深,香港黯了千灯阳台一角便伸入北斗思考探究•作者既然想念祖国故土,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祖国山川呢?却反而写香港沙田的美景呢?•明确:是为了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