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8《诗词三首》之《虞美人》课件(粤教版必修3)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3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6遍问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名句品评李煜李煜((937——97937——978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世称李后主。其前半生豪华奢世称李后主。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离愁别绪.绝代才人: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无能的,以致最后国破而家亡。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通晓,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曲。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则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宋太宗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卞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一、介绍词的一般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诗歌诵读技巧: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④“美读”: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二、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ou三、意读,总理内容与形式: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四、情读,具体研习: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提示: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该词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⒉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提示:用“两点论”(物质和精神)去思考问题。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又东风”中的“又”点明了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②季节的变化引起词人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