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属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这是在筛选文中信息基础上的拓展,理解文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情节要素的叙述分析;②对语段观点的概括评价;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⑤对艺术手法的简要分析。3.本考点一般采取客观题的形式。随着文言文阅读材料人文性的不断增加,这项考查有加强的趋势,考查的范围和力度也将会加大。从命题内容看,以人物作为设题的唯一依据的局面将被打破,分析评价事理的题目会有所增加;从命题形式看,干扰项的设置将更具迷惑性、隐蔽性,这些无疑都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考点解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具体指在阅读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有关内容,如事件经过、文章结构、人物特点、主题、艺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等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所写事物、所说道理等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这就要求考生能准确地判断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而进行推理和概括。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出题者会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义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考生不细心推敲,很容易出错。因此,在阅读时,对有关的词句应特别敏感,可以用笔勾出,再仔细推断。二、设错类型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选择项中设错类型常常有以下几种: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这是命题者抛出频率最高的圈套。命题者在选项中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等,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张三的事加到李四头上,或把张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3.因果不明、强拉硬扯命题者无来由地从甲事扯到乙事,在它们中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倒置,使考生思维混乱。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的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一件事做得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全盘否定或过高褒扬,或者本来只有几个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5.颠倒是非,混淆不清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是必然的,或对文中人物的正确行为作出错误的评价。1.读全文,辨文体,总体把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2.抓中心,找关键,理清文脉。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的推移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3.抓细节,明意图,合理推断。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