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一个性格倔强的人,按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富有个性的人,在遭受苦难、失败或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无法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他往往会独自一个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恢复疲惫的身心。事实上大自然中的某些景致正好契合了我们心灵深处某个脆弱的部分,它们无声无息中给我们以慰藉,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也正是这么一个地方,它让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的“我”(作者史铁生)能够在这里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那么这个“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作者史铁生在这里又有些什么生命的感悟,我相信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会对此有一个深刻的影响。学习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语言表的感激之情。•3、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4、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三)情感渗透点•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而又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联系。•3、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一个被命运打倒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而最终又站起来的史铁生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1岁时候(1972年)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1、宿命():2、坍圮():3、玉砌雕栏():4、亘古不变():5、颓墙:6、肆意():7、隽():8、恪守():9、捋():10、熨帖:()sù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tānpĭ倒塌,坍塌。qì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砌:台阶。gèn整个古代没有变化。亘: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颓:坍塌,倒塌。sì不顾一切由着自己性子去做。juàn,另同“俊”(jùn)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kè严格遵守。恪:谨慎而恭敬。lǚ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yù表示心里平静。检查预习另读“熨”(yùn),如“熨斗”。;所选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1、我进入地坛时,两者分别是怎样的精神状态?•我——颓废、迷惘、双腿残疾。•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惺惺相惜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1)我家与地坛很近。(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3、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作者的追寻……我该不该去死?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应该怎么去活?死,应该顺其自然无须思考地坛的述说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4、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