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1908-1966)本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6月。这是一部知识分子最佳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对儿子的舐犊之情,并要求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滔覆澈()()涕泗横流()自知之名()气吞斗牛()lùdiàoyúyèkuò蹈辙sì明dǒu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第一封:第二封:消沉苦闷之时。欣喜成功之时。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第一封:第二封: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泰然处之。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自学思考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注意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一步步劝解的?(注意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里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何在?4.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又是什么?(注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注意:1、找到问题的出处;2、紧扣原文来理解。第一封信1954年10月2日•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注意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劝解分三层: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度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一步步劝解的?(注意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里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何在?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说明凡事情不可走向极端,要善于追求心理平衡;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要学会保持平和心态,控制情绪起伏。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又是什么?(注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课后研讨三1】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就是我们对待往事应有的心态。这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课时自学思考1.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2.傅雷对儿子成功的激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傅聪的成功,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的信中是否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上,他还写了什么?4.两封信中都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