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开篇絮语知能优化演练第10课开篇絮语乍看小说的正标题,我们就会认为“溪鳗”是一种鱼,抑或是一道菜;再看副标题,我们才明白“溪鳗”是一个饭店的名称。其实,“溪鳗”是小说着意塑造的某个人物形象。鱼、菜、人之间到底是怎样融合为一体的,小说又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基础自主学案字音辨识(一)单音字溪鳗.()糙.算()嘁嘁嚓..嚓()密匝匝.()杉篙.()港蟹.()戳.眼()豁.然开朗()佝偻..()袅袅.()màncāoqīchāzāɡāoxièchuōhuòɡōulóuniǎo烀.肉()煳.味()抿抿.()焙.干()龇.牙()蘸.()梦呓.()糨.子()hūhúmǐnbèizīzhànyìjiànɡ(二)多音字横横.木横.祸嚼嚼.东西咀嚼.hénɡhènɡjiáojué字形辨认chuō眼lù杀hú涂hú味戳戮糊煳词语辨析景象·景致“景象”:现象、状况。如“太平景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景致”,风景。如“西山有几处好景致”。忽然·突然“忽然”,副词,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如“他正要出去,忽然下起大雨来了”。“突然”,忽然,猝然。神秘·秘密“神秘”,奥妙莫测,难以捉摸。如“神秘的来客”,“她笑得有些神秘,倒叫我一时吃不准该怎么说”。“秘密”,指尚未被发现或揭露的事物。“探索宇宙秘密”,“这段历史将永远成为秘密”。熟语积累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多指看起来)。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嘁嘁喳喳:低声议论,搬弄是非。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林斤澜(1923—2009),当代作家,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原名林庆澜,浙江温州人。1937年毕业于温州中学初中部,因抗日战争爆发,离开学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12月入伍,在粟裕担任校长的浙闽边抗日干部学校学习,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组从事专业写作。1957年主要剧作结集为《布谷》出版。此后转为写小说、散文。第一部小说集《春雷》于1958年出版,“文革”期间辍笔。之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力作《竹》曾改编为电影。1981年发表的《头像》获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井亭》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短篇小说佳作奖,《去不回门》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其小说多以散文的笔法,着力表现一种特殊的氛围,结构精巧多变。晚年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2009年4月11日,林斤澜因心脏和肺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同仁医院去世。2.写作背景“矮凳桥”系列和“十年十癔”系列是林斤澜重要的创作。“十年十癔”,顾名思义就是对“文革”时期奇怪行状的书写。“矮凳桥”系列源于作家的一次故乡之行。故乡给林斤澜的触动很大,而且几十年的变化与感悟似乎“一言”难尽,于是,从《溪鳗》开始有了题材相同并且具有紧密联系的几个短篇的创作。作品发表后,反响很大,促成了后来的“矮凳桥”系列。这组系列前后写了二十多篇,以人物为主,间以风俗名物,写得从容超脱,收放自如,在如语家常中有着极精细的雕刻,具有明显的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遗风,如浙江老黄酒一般淳厚绵长。(汪政《〈溪鳗〉重读》)有人说“矮凳桥”系列具有传说性、迷幻性、寓言性,《溪鳗》是该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本篇小说的语言曾受到汪曾祺等人的称道,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自主解答】汪曾祺曾说林斤澜“把小说语言的作用提到很多人所未意识的高度,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林斤澜的〈矮凳桥〉》)。《溪鳗》的迷离之美,首先来自语言。语言构成一种特殊的音响和色调,甚至成为构思的契机甚至基础。《溪鳗》的契机,应该就是白居易的诗。于是小说就有了诗词一般的意境和美感。对语言的苦心经营,还表现在小说时有新奇的形容。比如:“石头缝里的青草,绿得乌油油,箭一般射出来了;黄的紫的粉的花朵,已经把花瓣甩给流水,该结籽结果的要灌浆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