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本文出自《论语》。论:编纂,编辑。《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论语》分析课文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自我辩解的,孔子又是如何反驳的呢?(请找出原文)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请找出。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一段议论。请同学们找出,并口头翻译。1.季氏将伐颛臾。7.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冉有、季路的观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立刻一针见血地反驳: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自我辩解的,孔子又是如何反驳的呢?(请找出原文)“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1.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求!无乃尔是过与?”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