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研读文本,思考1、标题的作用是什么?2、中国艺术有哪些内容?本文论述重点是哪些?——尝试写写3、根据全文的论述结构类型,尝试给文章划分层次,并且概括内容。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分层解读文章内容一、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简述这句话的意思,作者用以说明什么?2.由第二段来看,到底什么是“虚”和“实”呢?3.简要说说第五段引用的文言文的意思,阐述了什么观点?提示:此句本意是说,学习涉猎不全面,掌握不精到,就不能算是美好。文中用以说明艺术的美只有做到既“全”又“粹”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提示:“虚”就是隐略,去掉的“粗”,就是“全”中的非“粹”的那部分艺术空间;“实”就是显现,保留的“精”,就是“全”中的称为“粹”的那部分艺术实体。第二课时•3.简要说说第五段引用的文言文的意思,阐述了什么观点?第五段引用的文言文的意思,阐述了什么观点?•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存在。•作者从这段话里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也就是课文开头几段所说的“全”和“粹”的统一、结合,“虚”和“实”的相生、相成,这是艺术的最高成就。2.观察《女史箴图》、《步辇图》等名画,尝试谈谈这几幅名画的虚实相生的手法。解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1.第七段的开头两句话中,“它们”和“这”分别指什么?局部放大清·八大山人《鱼》八大山人,即朱耷,清初画家。八大山人是他的别号,他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练,形象夸张,也画山水,意境冷寂。除了虾,你还看到了什么?•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课文中引用的笪重光《画筌》中的一段话,尝试说说它的意思,阐述了什么观点?这段引文指出了中国绘画和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从舞台艺术说,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动作,“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从绘画艺术说,一些名画往往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比如齐白石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有人把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概括为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解读第三部分:中国的书法贯穿舞蹈精神,怎么理解?请以张旭的狂草加以阐明。提示:注意揣摩其笔锋、笔势与剑法的关系。1.作者是在谈艺术中的虚实相生的手法,为什么要举《诗经》的例子呢?2.中国艺术的特殊性在于何处?提示:举《诗经》的例子不是就诗歌来谈,而是就《诗经》中赞建筑运用了舞的姿势而言。诗歌本身是一种艺术,文学也是艺术。提示: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感有别于西洋和埃及的几何学的空间感。触类旁通作者没有举所有的艺术形式来阐明艺术的虚实相生的特点。你能以音乐、建筑、印章、剪纸等其它艺术形式来说明吗?也可以说说古典诗词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