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山亭记曾巩作家简介:作家简介:曾巩(1019~1083)宋代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巩自称"家世为儒"(《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20岁后,因文才出众,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返回•曾巩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就是记叙文中也常有议论。。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说理曲折尽意。其特点有几个方面:返回首先是议论文章写得纡徐委备,与欧阳修的风格近似。其次是文虽质朴,但纵横开合,有摇曳之姿。第三,曾巩的文章又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俯仰如意。。曾巩的记叙文也偶有写景之作,极刻画之工。例如《道山亭记》写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很有特色。还有一些论及学术、文艺的文章,例如“叙录”文以及《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等,纵谈古今,不无卓见,但也时常流露出卫道的气息。《宋史·曾巩传》评论曾巩的文章说:"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这一评语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返回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了秦时,开辟这方土地,列入中国,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之间,而山相连没有间断,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象攀缘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象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水上,全部石壁极锋利,择好下脚点才可举步。[译文参考]背负、头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这里的本地人,也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很少有不被绊到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泻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流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流侧射,他的形状象蚯蚓盘结,象虫形雕刻,旋涡象轮子,水激射如箭。船逆行或顺流而下的,乘水势在便于通行的水流中,倘若相差一分一毫,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土生长又住在水上的人,不是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工夫,都不敢担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到江淮之间,而使这个地方空虚着,大概因为这地方艰险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这段文字是写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险的,形容刻画,可谓精工。同柳宗元山水诸记相比,自有特色。返回。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返回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