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故都的秋与南国之秋各有何特点?•作者更偏爱哪一地方的秋?•写南国之秋的作用是什么?•文章集中描写了几处景物?•作者从哪些角度写这些景物?•从中体现故都秋的什么特点?秋景秋花秋蕊秋蝉秋雨秋果秋色碧空蓝朵青布灰沉沉淡绿微黄驯鸽声落蕊声扫帚声风雨声衰弱蝉声人声清静悲凉秋声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家。郁达夫三岁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更增添了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写作背景:193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已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他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秋怀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就是如此地一尘不染。——罗兰《秋颂》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整体感知景物挖掘景中深情把握景物特点研究性题目:《我眼中的郁达夫》《郁达夫散文研究》《散文中的情与景》参考书目:《郁达夫》(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郁达夫文集》(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