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边落叶萧萧下想一想讲一讲无边落木萧萧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字音、字形、古诗词。•2、掌握“意象”的概念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透过“木叶”意象,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的能力。•2、训练学生对“月”“草”“梅”“柳”等意象的暗示性意义合作探究的能力。•3、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检查预习,字词积累---字音袅袅袅娜恰似似的徕皎洁灼热窸窣尽管尽快尽量争取寒砧砧板万应锭征戍戊戌戎马林庚仓庾庾信瘐毙潜力潜在桅杆褒贬不落于言筌涔阳不用在语言上留下用工的痕迹NiǎosìshìláijiǎozhuóxīsūJǐnzhēndìngShùwùxūrónggēngyǔQiánwéibāoquáncén检查预习,字词积累---字形•钟爱关键疏朗浓阴绿阴漂/飘泊•翩翩起舞萧瑟潇洒•洗练/炼精练/炼凝练/炼•简练练达锻炼•绵密迢远吟唱辩证辩论•干燥急躁枯燥噪音•传颂•传诵整体把握每段大意方法提示:抓住关键句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五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7、“木叶”“树叶”两个形象一字千里。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说“木叶”引题主体小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重点研读品读课文4--6段,回答下列问题:1、“木”在形象上有那些艺术特征?(一)含有落叶的因素(二)黄色、干燥、清秋的气息比较1:品读课文4--6段,说说“木”与“树”在特征、意味和场合上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碧绿湿润特树树干褐绿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征木木质的树干意树:饱满味木:空阔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品读课文4--6段比较2、“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湿润、繁茂疏朗、空阔;形象意味4树叶1木叶2落木3落叶水分、缠绵微黄、干燥无边落叶萧萧下想一想讲一讲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叶1、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属于秋风叶落的季节。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疏朗与绵密之意。3、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之意。意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课文中提到的“木叶”“落木”“落叶”等,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律称它们为“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而多个意象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都说“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我们知道,“意象”中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说,“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个突破口,•是一把通向诗歌殿堂的金钥匙。•抓住意象的特征,我们就可以在诗歌领域登堂入室;•揭开“意象”的暗示义的神秘面纱,•我们就可以在诗歌的“言有尽”里体会出“意无穷”。合作探究成果汇报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暗示义月草梅柳合作探究成果汇报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暗示义第一组:“月”意象•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