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玉楼春宋·周邦彦桃溪①不作从容住,秋藕②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③,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④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简介】《玉楼春》,词牌名。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有才学,元丰初入都为太学生,因献《汴都赋》,擢为太学正。及至旧党执政,迭遭贬谪。哲宗亲政,召为国子主簿。徽宗朝,累官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后出知顺昌府,徙处州。是词作的大家,对创制新词有重要贡献。被称为婉约派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注解】①桃溪:是用人们熟知的仙凡恋爱故事表示爱情遇合后很快就分别了。故事传说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桃溪边遇二女,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年,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及归家,子孙已历七代。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②秋藕:秋天的藕(谐“偶”),断后再也不能重新连接在一起了。③赤阑桥,黄叶路:是同地而异称,一为桥名,一指其路。④岫(xiù):山。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故事】这首词,作者是写和他情人分别以后,重游旧地,记起前情,无限感慨,也无比思念。词中并不着重铺叙他们的爱情故事,而以极富情致的笔调抒写内心感受,非常动人。好像仙境桃溪那样的地方,不能从容长久住下去,我们短暂的相聚很快就分别了。如同秋天的莲藕,断了以后就不能再连接一般,我们从此音信断绝,再也不通消息。当年在赤阑桥边等候你到来,觉得风光旖旎,一切都那么美好。而今又到那个地方,只见黄叶满路,再也见不到你,是多么萧条孤独!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烟云中群山排列,青色无数;大雁背上映着的夕阳红色黯淡起来,快要黄昏了。我那美丽的情人,就像被风吹入了江上的云彩,一去无踪。可我的感情却如同雨后粘附在泥地上的柳絮,无法解脱。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2010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人教版语文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