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凯雷为何“屈就”从 85%到 50%再到 45%,一年多来,凯雷购徐工一案股权变动跌宕起伏,震动海内外。徐工的收获在于,业者通过这一案例清晰看到了装备制造业的价值。而凯雷所看到的徐工内在价值,实际上比现有更大,因此也造就了凯雷多次让步、始终不肯放弃的最终结果。徐工集团一共拥有15 家全资、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其中12 家公司都在凯雷入股的徐工机械里,比如徐工科技、徐重、徐州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徐州徐工特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也就是说,大部分资产都包括在了徐工机械中,特别是一些优质资产。徐工科技旗下虽有众多工程机械产品,但还不包括公司盈利最强的徐重。徐重从1993 年到 1999 年时一直处于亏损, 1998 年一年就亏了 6200 万元。但这几年,在董事长王民的带领下,该公司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截至2006 年 10 月,全国汽车起重机累计销售11996 台,仅徐重就累计销售6186 台,领跑全行业。2006 年徐重销售额为 63.7 亿元,同比增长 51.67%,2007年的销售额预计将达80亿元,其在今年 1 月的销售额就达7.02 亿元,同比增长 84.7%。这就是凯雷所看到的徐工“金矿”之一。精心整理相比三一集团,徐工机械更值得收购。三一重工(600031.SH)拥有三一集团的核心资产,去年三一重工在销售额增长80.28 %的情况下,其主营业务收入为45.74 亿元,净利润 5.57 亿元。凯雷下注徐工还在于,它所赌的并不单单是工程机械这个行业,而是具有更大潜力的能源产业。汽车起重机的主要客户实际上是石油勘探企业,这是具有发展潜力却比较低调的产业之一。投资行为的初衷,不仅要看被收购方的成长性,更要看其怎样实现增长,这正是凯雷的核心投资理念之一。无论是在2004 年工程机械整体下挫的当口,还是2006 年该行业的硕果累累期,凯雷始终不离不弃,正是因为徐工的产品始终被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