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2、把握荆轲人物形象,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对他的正确评价。3、背诵“易水诀别”。教学重点:1、学会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分析荆轲人物形象。3、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1、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2、把握本文对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就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2003 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依靠的是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二、介绍《战国策》以及荆轲刺秦王的时代背景。1、《战国策》介绍:名称:《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编订者:《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不可考。后来西汉的刘向将它整理编订,定名《战国策》。组成:刘向整理编订为 33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书中侧重记叙战国时期的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奇策异智”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描写了不少义士和勇士,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特点:叙事状物,铺张渲染;说理论事,纵横恣睢;刻画人物,逼真动人;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语言绚丽多彩,代表了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水平。2、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 222 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公元前 228 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专诸、聂政、要离]。祖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