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一】( 2010· 湖南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一【典例探究】《一朵午荷》。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中埋设两处伏笔,就是为了表现一前一后的思绪变化。第一处伏笔说“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思索”“没有说什么”这两点说明当时的作者是非常迷茫、不解和困惑的,于是第一次的思绪很简单就是“不解和困惑”。第二处伏笔说“想到这里……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也没有“任何罪过”,并且后面还说到“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这就说明到这里的时候,作者已经在生命的轮回中得到一个质的升华。我们把两处伏笔部分联系在一起分析,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思索结果呢?原来作者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再一次看荷,与前一次不同的是不再是荷花迎接狂风暴雨而是残叶败荷所表现出来的“空虚向我袭来”,于是作者悟出了“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道理。由此可看出,这两句话所体现的思绪就很明显是一个从不解到顿悟的过程。参考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 2 分)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 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 2 分)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4 分) 【误区警示】①两次观荷,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认识在逐渐转变,答题时要揭示这一转变过程,做到概括与分析有机结合。② 在形成答案时不可过于简略,要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否则会因答案过于简单而失分。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