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 1934 年,九 · 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晨起去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 《故都日记》 “ 故都”? 思考讨论思考讨论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清小院清秋小院清秋秋蝉残声秋蝉残声秋雨斜阳秋雨斜阳秋槐落蕊秋槐落蕊清秋佳果清秋佳果静悲凉清 净秋槐落蕊,落蕊清扫• 视觉 • 触觉• 听觉• 味觉 斯人独徘徊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落寞•秋蝉残鸣图• 凄残秋雨话凉• 泛凉秋枣奇景图•苦涩 冷色调(清)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思考讨论思考讨论为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 名胜古迹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典型性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更能表现秋味。 思考讨论思考讨论 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 名胜古迹 ?作者的心情:苦闷 落寞 悲凉 本文的基调:清 静 悲凉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以情驭景 -- 花、槐、雨、蝉、果 -- 形 以景显情 -- 清 静 悲凉 -- 神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北京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