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塞缪尔 · 贝克特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的产物。这一流派产生在五十年代的戏剧领域,最早出现于法国,尔后流行于欧美剧坛,其影响至今未衰。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主题:一、外部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是“非理性的”; 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盲目的、无意义的。二、人与物的关系是荒诞的,物压迫人,主宰人, 人是物的奴隶。三、人与人互相隔绝,无法沟通。四、“自我”的丧失,人的“非人化”。荒诞戏剧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手法:1 、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没 有明确的时间、地点,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剧情转 折、起伏跌宕,没有结局。2 、抽象的、象征性的人物。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形象,大部分人没有姓名,而是笼统称呼如先生、 女士、母亲、小伙子等。3 、凋敝的舞台形象。调动一切舞台手段,制造具有梦 魇和地狱特征的场景;用奇形怪状的人物作语无伦 次的梦呓,或受习惯与本能支配的盲目动作来表现 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荒诞性。4 、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语言失去了意义,不再是 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物对话枯燥乏味,不合 语法,多次重复,有的甚至是机械地发出一连毫 无意义的单音节。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 年诺贝尔文学奖。塞缪尔 · 贝克特(1906—1989)感知作者感知作品 一出两幕剧,登场的人物共有五个: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野的路旁…… 第一幕写黄昏的时候那两个流浪汉一见面就开始了语无伦次的闲谈与无聊透顶的动作。他们声称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要向他祈祷,向他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波卓和幸运儿上场,也要寻找戈多先生,原来他们苦苦等待的人竟然素不相识。戈多迟迟不来,却来了一个男孩,他送口信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 . 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原来已有的那棵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