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的类型 1. 一词多类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对此要分清。如“之”的例句: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其中,例①是动词,译为“往”;例②是代词,译为“他”;例③是助词,译为“的”;例④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常见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 2. 同类异形 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如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等。 3. 特殊虚词 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①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焉(于之)。②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关键作用的是最后的一个词。③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信陵君救赵存魏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 258 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 260 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 40 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1.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魏公子信陵君结交门客,并在他们的帮助下“窃符救赵”的故事,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高贵品质及侯嬴聪明智慧、忠诚坦率的性格。同时,也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