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二) 3.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的改用了别的词。 4. 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1) 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 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3) 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 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实施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 1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 1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 2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3. 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例如: ( 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 2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 秋水》) 4. 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如: ( 1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 2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5.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例如: ( 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 2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汨罗江上殉道人——屈原 屈原(约前 340 ~约前 278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