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化常识及文学价值; 感受《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及艺术手法; 理解《氓》《采薇》的社会人生内容和人物情感。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论语》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注解】伯鱼:孔鲤,字伯鱼。异闻:特殊的教诲。兴:“兴于诗 , 立于礼”,言修身当先学诗。观:“观风俗之盛衰”,指诗有认识社会的作用。群:“群居相切磋”,指诗可聚集士人交流思想。怨:“怨刺上政”,可为士人讽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展开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行人采诗说和孔子删诗说。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只有歌词流传。 《诗经》体例:风、雅、颂。风,不同地区的民间乐歌,含周南、召南、邶、、卫、鄘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bīn )等 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 160 篇 ;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歌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时的乐歌,《大雅》 31 篇,《小雅》74 篇,共 105 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 ,《商颂》 5 篇 ,共 40 篇 。 《诗经》手法: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多用重章叠唱以加强抒情效果。《诗经》押韵,或句句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