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第 13 课 短评两篇 学国学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选自《老子 · 八十一章》【译文】 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选自《论语·公冶长》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人谦虚好学。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选自《论语·子罕》 【译文】 只有到了隆冬季节,万木凋零,唯独松柏能够坚持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松柏的品格。比喻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个人的品质。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选自《论语·子罕》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夯基础1. 作者名片梁启超 (1873 - 1929) 近代重要的思想家、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曾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积极推动“戊戌变法”,时人合称为“康梁”。他的许多政论文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所遗《饮冰室合集》,有政论(如《少年中国说》)、传记(如《戊戌六君子传》)、随感(如《三十自述》)、讲演、书信、诗词等。 2.相关背景 《奴隶与盗贼》 1900 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北京告急,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1902 年方由西安返回。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了这篇短评,揭发事实,指斥丑态,痛斥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惧外的丑态,悲叹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短评感情充沛,批驳有力,针针见血。 《台上他讲 台下讲他》 这篇短评,原载于 1982 年 10 月 19 日《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栏目。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初,是我国“拨乱反正”的时代,党内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其中重要一项。本文就发表在“拨乱反正”整党开始前(1983 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整党工作)的特殊时期。文章发表不久,整党工作就开始了。 3.文学常识 短评 (1)概念:短评是短小精悍的评论,属于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