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别字 )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正确区分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 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是字词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只要掌握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就会使学生轻松、容易地理解它们的含义。比如:《捕蛇者说》中,“更若役,复若赋”与“岁赋其二”两个“赋”字,前一个是名词“田赋”,后一个是动词“征收”,这是“一词多义”而不是“ 词类活用”;“两小儿辩日”与“而乡邻之生日蹙”中,前一个“日”是名词太阳,后一个“日”是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修饰“蹙”,这是“词类活用”而不是“一词多义”。再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是修辞手法,不是词的比喻义。“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狐”是名词作状语,不是“狐”的比喻义。而“臣本布衣”中“布衣”由于长期的反复使用借代,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义项,是词的引申义。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1. 活用形式: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 1 )动词(介词) + 动词:后面的动词作宾语,活用为名词。 ( 2 )其 + 动词 2. 注意事项: 翻译时,在动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夏禹治水:因势疏导治水 造福子孙后代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巡视鲧治水无功,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死在那里。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蛮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尧时禹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禹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大禹与筷子的故事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洪水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