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村级行政区划的调查和思考调整村级行政区划是为了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项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何审时度势,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已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必要性和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依靠改革促使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出现了农村面貌的大改变。但是由于我市现有的村级行政区划“小、散、多、乱”现象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顺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调整村级行政区划已势在必行。(一)推进村级行政区划调整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确立,“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加剧,我市农村的客观环境和基础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向以市场经济规律配置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涌动,各种生产要素积极寻求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人口、产业的集聚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转移”,即,承包土地向种养能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分散企业向集镇园区转移,零星村宅向新村小区转移。村级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从而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提高。二是村级行政管理正在向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为主的服务职能转变。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级管理的职能、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下,公社、大队、生产队这三级组织垄断了农村的资源权属和事务管理。现在,村级行政管理职能摆脱了原来计划体制下的组织生产、催种催收等繁杂的内容,而且可依靠科技进步和便利的交通通讯工具,使得管理的空间和时间相对缩短了许多,村干部有精力和条件第1页共13页调整管理内容、扩大管理幅度、提高管理质量,着重为本村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服务,带领村民为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工作。三是农民生活方式正在向现代文明的要求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衣、食、住、行和通讯等条件大为改善,反映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0.4左右,我市农民生活水平已进入小康阶段,对生活方式也有了新的理解,渴求先进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更加注重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要求有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休闲娱乐的文化公园、方便的卫生医疗条件、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丰富的商贸购物场所,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的村落生活风俗和自然经济的格局正在逐渐打破。因此,深入分析和把握我市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推进村级行政区划调整,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二)推进村级行政区划调整是加速中心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我市不少农村居民点,历史上形成了高度的分散布局。就村落模式分类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核桃”式,主要位于历史比较悠久的东南部地区,以小宗族单位成核分布,村庄建筑密度较高;第二种是“散沙”式,位于沿海一带,均为近代移民,农居一般都是沿江、沿塘而立,呈现“天女散花”的境况,大部分连自然村落的格局都未成形;第三种是“羊肉串”式,一般位于集镇周围,村村相连,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在城镇的建成区中居多。这种村落的模式和格局,已制约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阻碍了人口的正常流动,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影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调整村级行政区划,是加快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基础,它有利于村庄规划,重新描绘现代化新农村的篮图。可打破农村现有分散、自然、低档次的建设格局,使村村之间道路、水系、电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可以合理布局,涉及村民生产生活的一些配套功能设施可得到有机衔接和实施,农村的资源配置可以得到优化,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共享率。它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扩大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共享范第2页共13页围,可大大降低管理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对一些小村实施迁村并点,还可以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