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②尝试用获得的知识来分析、判断其他地理现象和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教师在上课前要制定严格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制度。 学生要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并做好充分预习。 二、学生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三、学生展示: (一)海陆是变迁的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问题设计: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三)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四)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问题设计: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五)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问题设计1: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 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