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名“中正拳” ,系号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的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该拳以武氏太极为主体,融入形意、八卦乃至外家拳之精华,动作严整,丝丝入扣,内外双修、形神兼备,拳道合一。这套太极拳,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有明显不同,卍字手是其特有的手法。该拳以“平、直、圆” 为要领,以螺旋劲为内核,“手不离肘,肘不离手,处处无不上弦” ,行拳时“有力练无力,犹如风摆柳” ,“手不离盘球,身形似水流” ,“速度限而不停,如东方之日出” ,劲气内蕴,生生不息。 对于这套拳,孙老先生从不轻易授人。他在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期间,结识了江南名医、“三学(佛学、易学、医学)博士” 陈健侯先生。陈健侯(1 8 9 5 — 1 9 6 9 ),清末民初史学家陈庆年次子,江南高等学堂本科毕业。自幼就爱好武术,练少林拳,两腿绑铅锭,练习轻功,身手敏捷,能手擒过堂双燕。因精通《易经》,受到孙禄堂宗师的赏识,后因为孙师看病而成知交,孙老先生遂收他为徒,秘授以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此拳在南方只传陈健侯一人。新发现的线索表明,此拳在北方当另有传人。 “三十六手” 即“三十六式” 或“三十六势” 。三十六手太极拳共有 1 1 5 式,其中不计重复的主式共有三十六个。孙老先生称之为“三十六手” 是有他的道理的。即在注重“进、退、顾、盼、定” 五种步法的同时,更强调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 等手法。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从档案馆查到的江苏省国术馆当时练武的照片,上面有“三体式” 照片,文字说明是“三体手” 。“白鹤亮翅式” 叫“白鹤亮翅手” 。故三十六势,称之为“三十六手” 。三十六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表示其数无穷、变化无穷的意思,它和《易经》三十六个连体象正好相吻合。陈健侯先师,一生淡泊名利,以医为业,闭门修炼,授徒极少。完整地学完这套“三十六手太极拳” 的仅张祚玉一人而已。张祚玉在健侯先生逝世后,为了保存这一国粹,就公开传授此拳,使这套拳得以在镇江、南京一带流传,从而保存了孙氏太极拳江南一脉。 现在,我们应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将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重新整理发表。尽可能在解说套路的同时,对其技击含义予以阐述。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博大精深,先师强调此拳必须口授身传,文字很难尽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