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老子其人和《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而系统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乃至对世界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公元前 770〜前 476 年)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部)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的问题。他告诉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大受教益,深赞老子像条龙。其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落,社会处于战乱之中,他便辞官西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在隐居之前,为他写一本书,以便把思想留下来。“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就是流传迄今的中国第一哲学巨著《道德经》。书成之后,老子西去,“莫知所终”。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是谁提到了 3 个人:一是上述比孔子年长的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三是晚孔子 129 年的东周王室的太史儋。但司马迁本人及大多今人,都倾向于是李耳。《道德经》又称《老子》,近年学者认为该书写作于春秋末年,后又经战国中前期人增修而成,故书中带有战国时期的痕迹。《老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历代都有学者对《老子》作注释,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人,史所罕见。最早注释的是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有《解老》及《喻老》两篇。魏晋时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影响最为深远,又称通行本,如今所见《老子》一出皆本于此。今人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都很值得参考。《道德经》简介《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 5 千余言,81 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改用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