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史话: 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量子力学史话: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量子力学建立以后, 对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和哲学意义, 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卷入了这场争论。争论之深刻、广泛,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在这其中,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1.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诠释1921 年玻尔在丹麦哥本哈根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很快成为当时国际上公认的物理研究中心, 逐渐形成了以玻尔为核心、 以哥本哈根的名字命名的学派。歌本哈根学派中, 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有:玻尔、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人。 海森堡的 “不确定性原理 ”和玻尔的 “互补原理 ”、玻恩的波函数的几率诠释, 共同构成了哥本哈根学派诠释量子力学的几大主要支柱。 1927 年后(也即本文所讨论的大争论之后),逐渐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因此被人们称为量子力学的 “正统 ”解释。其主要核心理论如下:①波函数的几率诠释: 在微观领域里, 经典力学的因果律和决定论都遭到了破坏。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发生各种不可预测个体量子过程,每次测量都会由于观测仪器与客体之间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而引进新的实验条件,使通常情况下的因果链被打断。 所以在量子力学中, 人们必须放弃经典力学意义上的因果律和决定论,而把量力力学的几率性看成是本质的。②不确定性原理: 1927 年,海森堡在论文《量子论中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可观测内容》中,提出了著名的 “不确定性原理 ”(uncertainty principle )——历史上又称作“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关系”。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为了说明他的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用一个 γ 射线显微镜观测一个电子。 由于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波波长的限制, 为了精确确定电子的位置, 应该使用波长短的光, 而波长越短,光子的动量越大,根据康普顿散射,引起电子动量的变化就越大。因此电子的位置愈准确,就愈难确定电子的动量。反之亦然。海森堡认为,微观粒子既不是经典的粒子,也不是经典的波; 当人们用宏观仪器观测微观粒子时,就会发生观测仪器对微观粒子行为的干扰,使人们无法准确掌握微观粒子的原来面貌;而这种干扰是无法控制和避免的,就像盲人想知道雪花的形状和构造。 通过仔细分析, 海森堡得出电子坐标的不确定程度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