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以德为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教育,加大力度,下足功夫,通过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实践环节,以此来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阵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注重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教育部按照中央8号文件关于课程建设的要求,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全面修订义务教育阶段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的德育功能。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和普通中学历史课示范教材,进一步发挥导向作用。(二)注重在教学中进行价值观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指导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在教授德育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民主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基本内容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授语文课时,以文学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教授历史课时,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梳理唯物史观。在教授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等健康与艺术课程时,通过有关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健康的教育。在教授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时,通过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且还要在校本课程中以当地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为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知识传授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真切具体、生动形象,更容易入耳、入脑、入心。(三)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职责与任务、待遇与权利、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将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班主任培训。广大班主任在班级日常教育管理中,在处理突发事情时,越来越注重对每个学生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引导。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独特的校园育人环境。(一)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风气。许多学校实行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教育部制定发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许多学校还开展了具有本校鲜明特色、浓厚地方色彩的校风建设活动。(二)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