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分类管理经验沟通材料 4 篇 近年来,**市**区结合党员“积分管理”工作,根据“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预备党员”不同特点,开展“精细化分类管理”,形成覆盖全体党员、管理方式多样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 “责任式”考核,让“在职党员”有“压”。**区将“绩效考评制”和“党员承诺制”有机结合起来,以党支部为单位,要求在职党员根据所担任的职务,围绕村级事务提出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向党组织和村民作出公开承诺。年底通过民主评议、党委评定的方式对在职党员承诺事项进行考核监督,最后确定等次,考核结果作为在职党员绩效奖励、评先评优、后备干部培育的重要依据,激发在职党员创业干事热情。 “定岗式”引导,让“无职党员”有“为”。**区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义务为依据,结合农村经济社会进展需要,设立政策宣传、农业技术示范、社会治安调解、环境卫生保护、村情民意收集、带头致富示范、便民服务代办等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引导在村无职党员每人认领一个或多个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的岗位。村“两委”班子成员挂钩联系,每月实行“积分”记录的方式,掌握无职党员作用发挥情况。年底结合“积分”记录情况和党员群众评议情况进行综合排名、表彰奖励,使广阔职务党员有岗有位,有位有为。 “网格式”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家”。**区根据“把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要求,大力推动党建信息化工程,建立区、乡、村三级流动党员信息库,对流动党员的务施工场地点、联系方式、所从事的工作等情况进行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分布情况,根据“地域相邻、便于组织,人员相近、便于活动,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依托“互联网+手段,探究“互联网+支部”新路径,建立网络党支部 9 个,为长期流动在外的 1900 多名党员搭建网络学习和沟通平台,实现流动党员网上“安家落户”,让党员“乡不离家、流动不流失”。 “关爱式”帮扶,让“困难党员”有“助”。**区建立健全党员关爱长效机制,出台《**区党内关爱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完善党内救助制度,实现精准化扶困帮困。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损害、重大疾病等情况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党员,或因公牺牲的党员,一次性给予 1000-5000 元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致富门路的党员,通过技能培训、提供致富信息、联系帮扶资金等形式,提高困难党员自我“造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