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型模式不是金融混业的必定选择———谈在金融混业趋势中的战略定位邱兆祥 秦泓波摘要:2024 年底,我国金融业将结束加入 WTO 的过渡期,全面融入国际体系。在国内金融混业经营已成趋势的背景下,国内大的金融企业是否都应该进展成为全能型的金融集团 ,这一进展模式是否埋伏着大的系统性2024 年底,我国金融业将结束加入 WTO 的过渡期,全面融入国际体系。在国内金融混业经营已成趋势的背景下,国内大的金融企业是否都应该进展成为全能型的金融集团,这一进展模式是否埋伏着大的系统性风险?对于这一热点问题,本文将紧扣进入后 WTO时代金融混业经营的阶段性特点,以境内外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为参照,探讨金融企业如何找准战略定位,真正实现又快又好地进展。“全能银行”看上去很美众所周知,在目前中国金融资产的构成中,银行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的比重在80%以上,但银行界的人士却还在忧心忡忡。因为根据发达国家金融业进展的经验,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的金融消费结构必定发生大的变化,明显的趋势是理财型、保险类金融产品的需求上升,传统的银行存款类产品的需求下降。受此影响,银行资产的占比将逐步下降,证券、保险类资产的占比会快速上升。下图就展示了从 1970 年到 2000 年美国金融资产结构变动的趋势:数据来源:Bloomberg截至目前,美国银行只占有个人金融资产的 27%,而 38%在股票市场,35%的在保险市场。为应对这一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界提出了建设全能型银行的目标,即加速拓展证券保险类业务,争取进展成为提供全能型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集团。一般来讲,全能型银行具有三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拓展经营范围有效分散风险。全能银行的产品服务线拓展后,可以通过收入来源之间的不相关性来降低收益波动幅度,分散单一产品和单一盈利地区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形成业务协同效应增加收益。全能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业务单元掌握的客户资源,向客户提供涵盖投资、储蓄、信贷、保险等各个方面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通过交叉销售增加收益。三是建设统一业务平台节约成本全能银行通过建设统一的信息、研发、管理、财务、销售等平台,降低开发和销售和维护单一金融服务的成本,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效节约成本。从经营效率看,国外一些金融集团确实通过向全能银行进展提高了盈利水平,比如德意志银行从单一商业银行扩展到投资银行等其他业务领域后,整个集团的资本回报率显著上升。国内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