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 一、对美的感悟能力 物象的审美价值来源于受众视觉体验上的情感共鸣。我们国家民众自小的成长环境普遍缺乏对美的推断与执着,缺少感性素养的培育和潜移默化的感官训练,导致对于美感的存在、类型及其重要性浑然不觉。即使艺术类的考生亦是如此,技能与固定模式相关,而与审美认知脱节。选拔性考试的氛围与大众教育的经历,致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小欠缺视觉美学的熏陶与艺术思想的濡染,审美取向很容易被时尚、流行所影响,无法形成主观成熟的设计见解。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首先要使学生对美具有感悟能力,清楚了解两个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好的设计? 1.什么是美 美有具象的呈现,亦有抽象的概念,可以说一切令人愉悦或吸引眼神的事物皆谓之美。美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自然美和人造美。所谓自然美,是来自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审美经验,而不是说自然物本身就拥有美的性质。其形态、质感肌理、色彩、生长机制等都是构成美的基本元素。人造美则是以美为标准去制造,从而达到美的实现。自然美之所以美不在其自然本身,而是一种人造美与审美经验上的关系,然后才被给予了某种意义。所以说一切美皆具有科学性,是人为审美经验的体现。将自然美与人造美进行解构,可以发现决定其最终形态特征的是构成形式,即元素间的构成关系和逻辑关系,而非构成的基本元素。对于美的理解也需要从基本形态元素的结构关系入手,掌握形与形之间的韵律、均衡等原则,进而剖析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所制造出的美的风格与规律。 2.什么是好的设计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指出三个审美范畴:理想美、精神美,以及有用的或功能的美。理解好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设计的概念和目的,学生必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否则每个同学对于设计都抱有不同的想法。庄子《天下篇》中提及“判天下之美,析万物之理”,很好地诠释了设计的含义,即将美学的感觉与理性分析、工程技术基础相结合,兼顾形式与功能。艺术设计的表现是审美的,目的是有用的,可以说设计就是制造一种联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契合关系。设计上的审美不只是外在的形态呈现,亦是内在的功能实现与用户体验的思考。既有精神功能,又有物质功能。所以设计必须以某种方式和某件事情产生关联,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视觉线索。设计对人而言,更像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是一门包含了各学科的综合科学知识。视觉因素不能脱离其他相关领域,譬如社会、历史、哲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