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动物学习生存技巧一位鸟类学家朋友在品茗聊天时,告诉我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在野外长期跟踪讨论一对芙蓉鸟,他说那对芙蓉鸟很聪慧,杜鹃用掉包计偷偷将一枚卵产在它们的窝里,它们站在窝巢边缘,一遍又一遍认真打量草窠里那几枚卵,叽叽喳喳叫唤着,好像夫妻协商在共同辨别真伪,到最后,总能准确无误地将混杂在亲卵堆里的那一枚颜色和形状相异的杜鹃卵剔除出巢,使得杜鹃换卵寄生的伎俩屡屡落空;那杜鹃不愧是祖传的阴谋家,又一茬繁殖季节到来时,竟然成功地改变了卵的色泽和大小,在芙蓉鸟夫妻的窝里产下了一枚与芙蓉鸟卵几近相同的卵:正常情况下,杜鹃卵是灰白色,芙蓉鸟卵是浅褐色,杜鹃卵比芙蓉鸟卵差不多要大一倍,天晓得那只杜鹃是用什么办法像制造压缩饼干那样将自己硕大的卵压缩成和芙蓉鸟卵一样大小的,又是怎样像肚子里开了一座染坊一样将自己蛋壳的颜色染成与芙蓉鸟卵相同的颜色。面对几近乱真的杜鹃卵,那对芙蓉鸟丧失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只能将小杜鹃孵化出来;小杜鹃比小芙蓉鸟早出壳两天,小杜鹃一出世就用背将芙蓉鸟卵一只只推出巢去,排除竞争对手,独占养父母的食物;那只大杜鹃换卵寄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撇开善恶美丑是非道德不谈,在适者生存的竞争压力下,在汰劣留良的筛选机制前,经过千百万年的演绎进化,各种动物都具备一套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获得食物、有利于繁衍后代的生存技巧。例如避役(俗称变色龙),能不断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既能瞒过天敌的眼睛,又能让昆虫上当受骗;例如壁虎,在遭到天敌追捕时,大尾巴会自动断裂,活蹦乱跳,以吸引天敌视线,壁虎则趁机溜逃。例如南美洲沙漠里有一种蛙类,这种与水相伴的两栖类动物奇迹般地能在极度干旱的荒漠生存下来,一年中有十一个月的时间,它们将自己埋进沙洞里,停止新陈代谢,进入假死状态,当每年一次持续近一个月的雨季来临时,它们迅速苏醒,从沙层深处钻出来,让雨露滋润干裂得像脱水柠檬似的身体,并争分夺秒地在暴雨形成的临时水洼里交配产卵,连卵似乎也晓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短短三天就孵化成蝌蚪,七天后蝌蚪变成水陆两栖的小青蛙,当短暂的雨季结束,幼蛙已发育成熟,抢在荒漠最后一丝水汽被烈日蒸发干之前,掘出一个沙洞,将自己埋进沙层深处……一些有灵性的动物,还会巧妙利用别的物种的优势与长处,使自己获得生存意义上的好处。有一天深夜,我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亲眼看见一群大象从我躲藏的大树下经过,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