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的视野肯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保藏。《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 1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 年)》的颁布实施,我又重拾农业方面的书籍,试图了解当前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社会背第 1 页 共 19 页景,与费孝通老先生所讲的农业农村乡土社会有哪些不同。 始终以为反映社会学的书籍,应当比较抽象,但读费老的书籍一点都不觉得,反而特别生动,语言也时时常透着一股幽默的才智。比如费孝通老先生说“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生动形象地概括出乡土社会的相对固定的特征。是啊,农夫与乡土有很深的情结,这种情结不只是因为乡土能够让农夫“向土里讨生活”,更是情寄于此地,祖上祖祖上的亲人都葬在这里,当下的人过着过去人过着的日子,现在人守候着过去人守着的地方,似乎时间空间都在这里停止了,转动的只是第 2 页 共 19 页人,继承了李四长相特征的李小四接过李四的接力棒,世世代代,接着耕耘着这片土地。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历史真的不是很重要,发生在李四和李小四身上的事情差别不大,差别大的成了“轶事”,流传下来。 回忆一下,乡土情结的确影响者我们的文化(所谓“文化是依靠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阅历”),记得小学语文课外读物曾经有“名人轶事”,还有成语故事,这些故事都引人入胜讲着历朝历代的事儿,但每每想起,我总是对时空产生模糊印象,再回忆一下,原来之所以印象模糊,就是因为当时,这些“名人轶事”第 3 页 共 19 页成语故事也只是对时间和空间模糊处理了,时间通常会说“一天”“一日”“在某人 9 岁那年”“有一年”“清末”等等,空间通常会说“中原”“私塾边”“在路上”等等,没有时空差别,只是对事务的描述。中国人读到这些没有困惑,估计翻译成英文,外国人读来肯定满脑子困惑,什么时间?在哪?谁?都有什么人?当时社会环境、条件怎么样?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等等,一堆的问题等着。 费孝通老师对于语言也是特别有探讨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让一些感性相识过于强大的人感觉到悲观。他说,“我们恒久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第 4 页 共 19 页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