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验探究强化能力培育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错误倾向。其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1)教育思想不端正。由于只重考试分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有些老师黑板上画实验,学生本子上练实验。(2)教改实验顾此失彼。由于一些教改实验项目具有普遍适用性,难以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假如简单照搬,势必造成忽视实验的倾向。(3)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地方实验设施十分短缺,有的地方老师随意取消教材、大纲中要求的实验内容的现象仍然存在。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实行行政手段外,迫切需要设计一条突出实验教学的课堂思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确定受教材内容、学生基储老师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模式。但课堂教学思路的清楚、科学与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为学生能力培育制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启发教学原则,我们设计了以突出实验教学为宗旨,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和进展过程的课堂教学思路,即:情境→问题→猜想→探究→结论→深化→运用→练习→作业。其各个环节的说明如下:1情境:是教学准备阶段,老师可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示实物、模型、挂图、漫画或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如《浮力的利用》一节,可先安排“空心牙膏片在水中的浮沉”的学生小实验,起到激发求知欲和复习旧知识的作用。2问题:从物理情境中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悱愤状态。如在《什么是力》一节,在列举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可问学生:“我们平常接触了不少力的现象,谁能给力下个定义?”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3猜想: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猜想可能的结论。如讲《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先让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有关,也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还可能与物体的形状等有关。本环节可激发学生热情,培育直觉思维能力。4探究:在猜想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演示或随堂实验。如讲《蒸发》一节,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那个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