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 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因此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联系材料,分解设问,把问题分解成四个小问题:①“是什么”(内容)、②“为什么”(产生的原因)、③“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影响等)、④“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 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有这样四个问题,应视具体题目而定 。【典例分析】【例 1】(2005 年高考·全国卷)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 1 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研析】经济生活的这类题目,一般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去回答,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 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判断表态”;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阐述道理” 。“依 据----理论根据;必要性--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