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策教育方式初探时事政策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招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因为其内容零散,时效性又极强,并且搜集难、整理难,系统化、完善化更难。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引起本学科教师的重视。大多数教师的时政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考前抱佛脚”的水平上,即临近考试才匆忙翻阅报刊或上网搜寻拼凑一些资料,集中印发给学生,以备考试之用。这样的做法固然省事、简单、易行,但有诸多的弊端:淡化了学生的时政学习观念;影响到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观察、思考、认识身边社会实际的热情;不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05 年,河南省实验区思想品德试卷中有一道简答题,其背景材料为河南籍在外务工人员李学生舍身救人的事例,设问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不少学生的答案跑题,比如“身为学生,他不在学校学习,外出打工,这是违法的”。即将李学生看成为一名姓李的学生,这固然可以说是学生自身的眼界狭窄,但老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所以,时政教育要搞好,必须功在平时。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可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新闻播报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对零散新闻进行长期关注的方式。即利用每节课的课前 3 至 5 分钟,让全班同学轮流对近几天的新闻进行简要“报道”,每次 3 人左右。这种方式鼓励并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新闻的内容没有高度、广度、深度方面的过多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并锻炼他们搜集、筛选、整理消息的能力。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兴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我在实践中还惊喜地发现:学生除了经过长期努力自发地掌握了一些简便、实用的搜集新闻的方法外,还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能力。比如,有些同学较多地关注体育新闻,每次都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有些同学则非常喜欢国际新闻,鸟瞰全球气宇不凡;还有些同学从不放过台湾统一问题,心系两岸忧虑重重……虽然“五花八门”,但缤纷多彩,颇有成效,让我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二、时政论坛 相比上一种方式,时政论坛具有更深入、更集中地研究时政的特点,它关注的内容应该聚焦在一些重大时政、社会热点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讨论、分析、探讨时政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一般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资料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