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 3.4 牛顿第三定律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找出任一个力对应的反作用力。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不受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参照系等的影响。3.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4.了解反冲现象,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反冲现象产生的原因,会区分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法指导牛顿第三定律容易与二力平衡混淆,关键一个要抓住作用的对象。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 1 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 15~20 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需 15 分钟左右。通过教材中的“活动”,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事来分析、讨论,以此定性地说明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总结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实验定量地反映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并说明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和应用——反冲。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导 学 过 程 设 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同学在课间玩耍、打闹时,有时会用手掌打其他同学的手背,这时被打的同学会感觉到痛,那打人的同学呢?其实打人的同学也有所感觉,只是没那么痛而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是作用效果不同而已。那什么是相互间的作用力呢?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来讨论的问题。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PPT 课件呈现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 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第二层级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力是成对出现的,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1)你用手指按圆珠笔的笔尖,会有什么感觉?这个事例用力的概念来描述,说明什么问题?(2)足球运动员头顶球的瞬间,足球和运动员同时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事例用力的概念来描述,说明什么问题?口头表述主题 2:牛顿第三定律强调作用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