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会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2、理解并能够计算卫星的环绕速度。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含义。【过程和方法】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定律的巨大魅力。2、体会科学探索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3、体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利用有限的已知条件进行近似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 1、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2、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科学案例3、计算环绕速度的方法和意义4、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含义5、黄金代换教学难点 1、天体质量计算 2、环绕速度计算和理解教学方法 自主讨论思考、推导、引导分析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周期为 T,已知月球到地心距离为 r,如何通过这些条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质量?(要求学生以讨论小组为单位就此问题展开 6 分钟讨论,讨论出结果后,提供计算基本思路、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总结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教师在教室巡回,找出两个结果比较完整,讨论思路清晰但计算过程略有不同的组,要求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回答。)投影:匀速圆周运动,周期 T、月球到地心距离 r,求:地球质量 M教师总结两组的讨论过程和结果,比较后,对所讨论的问题得出一个更加完善的答案。板书演示,重现这一完整过程,并对问题的答案做出总结。要求各小组将这个结果和自己小组的结果进行两分钟比较讨论。(总用时约 6 分钟)提出问题:利用这种方法,是否可以计算不带卫星的天体的质量?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解例题(课本练习 1):已知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365 天,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 1.5×1011m,取 G=6.67×10-11N·m2/km,求太阳的质量。提问学生,将学生的思路地月系扩展到太阳系。提问学生太阳系目前观测到有多少颗行星?他们分别是哪些呢?学生回答后,投影出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行图,并展示部分行星的照片。提出:引入美国天文学家发现的可能的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及海王星和冥王星发现的故事,要求学生就这些案例,联系认识宇宙范围越大,所需探索时间越长这个事实,经过三分钟讨论,谈谈自身获得什么启示。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用心 爱心 专心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行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利用已有条件,探索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