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等效和替代-教学探究合作与讨论 1.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力是可以进行等效替代的?试举例讨论. 2.有人说合力总是比分力大,这种说法对吗? 我的思路: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讨论,两人共提一桶水、汽车没法起火时多个人一起推动等具体事例来讨论. 2.可以借助一根绳子或几个弹簧秤,几位同学合作,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来探究和讨论. 思路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等效和替代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力和其他很多物理量一样是可以等效和替代的.本节在让学生知道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要通过学生亲身的实验探究活动去寻找等效力.这种探究学习的方法,从学习者的心理角度来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只有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以往教材或教师在处理该节时的方法通常是:通过一些生活的事例引入分力和合力的概念,并用验证的方法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关系.这种方法纯粹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本节尝试首先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寻找等效力,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相关链接科学的思维方法——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就是相互替代的效果相同.利用等效法,不仅可以使非理想模型变为理想模型,使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而且可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一般理性认识升华到更深层次. 用“等效法”来研究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的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巧妙的用溢流杯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再倒入阿基米德金属桶,得到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等效替代法”. 在中学物理中,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平均速度、重心、热功当量、交流电的平均值和有效值;几何光学中的三条特殊光线、虚物等,都是根据等效思想引入的.如果在物理概念的理解、解答物理习题过程中运用等效法,使学生明确在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时,一般需要将生活语言转化为物理语言,精炼成数学语言,需要将复杂的问题通过等效法,提炼、简化,找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在学习中用等效法开创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中学阶段即将学习的重力场(引力场)、电场和磁场,如果空间同时存在多个场,为研究方便我们常把几个场合成,用一个场等效替代.例如为了形象描述电场,总是画出假想的电场线,如果空间有多个电荷,我们总是用一个合电场等效代替这些电荷的电场,所画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