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2 难点:目标 3【知识链接】 1、品思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 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 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 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 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 75 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 44 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 首《秦中吟》10 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3、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